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广州颐能电力物联专项技术团队的破茧之路

编辑:发布时间:2025-04-17浏览次数:152

 

 

在当今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在物联网建设方面,面临着云、边、端三个环节设备互联互通难、安全防护能力不足、运维成本高等诸多困境。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缺少跨场景协同控制的统一物联操作系统。

 

 

面向行业所需,客户所急,2023年起广州润和颐能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广州颐能”)着眼于信创国产化产业链的时代需求,打造电力物联专项技术团队,深度支撑行业客户构筑能源生态体系数字底座,助力研发及迭代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物联操作系统”,支撑开展端侧规模化的系统部署与设备智能化改造,力求解决电力物联场景终端种类多、数量多、工业特性强、实时性要求高等多方面诉求。

 

"这不是简单的系统升级,而是构建深度协同互动的‘感知神经’,同时让‘感知神经’遍布于发、输、变、配、用等电网运行的各领域终端的肌理中。"广州颐能技术管理部专家魏义和看着“电鸿”架构图说道:"我们不能仅关注技术实现的层面,还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个操作系统生态的可持续性。"自2021年加入润和软件后,他投身于开源鸿蒙生态建设浪潮,主导多款物联网终端研发——从轻量级模组到高性能行业终端,不断突破技术边界。2023年,他作为核心成员加入广州颐能电力物联专项技术团队,承担起方案策划与战略协同角色,协助行业客户完成技术布局与落地实施。

 

广州颐能技术管理部专家魏义和

 

从零到一,如何破局?面对客户团队对开源技术的疑虑,魏义和通过案例拆解和场景模拟,帮助客户深入了解开源技术特性,并挖掘电力行业专属需求,对技术关键点进行梳理,支撑编制基础的电鸿体系框架与研发谱系,并协助客户打造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电鸿运营团队,使得研发工作有序开展,实现技术生态与行业生态的双向融合。

 

在示范区建设中,面对客户复杂且紧迫的需求,魏义和深知,只有真正理解客户的业务痛点,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于是他带领团队与客户紧密合作,深入调研用户单位核心需求,反复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他坚定地说:“客户的要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定要全力以赴。”经过多轮场景化研讨,他们将各用户单位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最终,团队协助客户完成了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电鸿”全域综合示范区建设,使“电鸿”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互动、工业企业用能模式优化、工业绿色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验证和展示。

 

技术落地离不开硬件的支撑,在90后嵌入式工程师罗泽贤的桌上,每天散落着各类品牌不同型号的芯片和开发板。作为团队中的研发骨干,他承担着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及市场主流芯片适配的重任。

 

广州颐能研发中心工程师罗泽贤

 

“在数据传输方面,我们帮助客户攻克了设备并发协作的障碍,研发了基于电力场景的高并发软总线技术,打通硬件互动的边界。”罗泽贤介绍道。高并发软总线技术,犹如在设备中建造起了一条条数据传输的隧道,可实现200+款物联设备的实时连接,具备自发现、自组网、高带宽、低时延等优势。

 

近日,在攻坚芯片适配的战线上,罗泽贤和队员们遭遇了一套电鸿操作系统在不同芯片上的适配性难题。他与队员们夜以继日沉浸在代码的海洋中,反复讨论、尝试各种方案。罗泽贤回忆道:“那时候,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想着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最终,他们决定采用“宏定义分层适配法”来巧妙区分不同芯片的运行代码。为尽快完成任务,他们放弃周末及节日时光,开启连续鏖战模式。在尝试500余次代码调试后,“电鸿”终于在四类异构芯片上顺利流畅运行。他们在两周时间完成了原本两个月的工作量,那一刻,罗泽贤与队员疲惫的脸上洋溢着满足:“虽然过程辛苦,但看到成果,一切都值得!”

 

罗泽贤与队员查看适配效果

 

历经一年多的攻坚深耕,广州颐能电力物联专项技术团队助力客户“电鸿”项目建设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一是,支撑项目体系化框架制定,建立了覆盖研发、测试、部署的完整技术谱系,实现研发流程标准化; 

 

二是,协助全网全域统一的技术示范工程落地,并以“电鸿+全域物联网平台+AI”技术路线,解决了万物互联、即插即用、远程管理、智能化运维等瓶颈;

 

三是,助推拓展生态覆盖范围,支撑实现“电鸿”适配电力行业主流芯片60款、模组40款,助力300+家上下游产业链厂商加入生态;

 

四是,有力支撑“电鸿”构筑竞争力壁垒,锁定边缘计算、多协议适配、超微内核系统多应用隔离运行等关键技术,形成一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们将深扎行业开源沃土,助力客户强化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在电力核心场景的渗透,助推系统实现从‘可用’到‘不可替代’的跨越。”魏义和展望道。下一步,团队将聚焦系统代际迭代,促进“电鸿”增强内核、云边协同、AI等核心模块能力,并参与制定硬件接口、软件服务等标准规范,进一步帮助生态伙伴降低接入成本。同时,沉淀电力领域经验,助推“电鸿”产品规模化复制,助推“电鸿”成为广泛适用性的工业数字化底座。 

 

广州颐能电力物联专项技术团队

 

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攀登。广州颐能电力物联专项技术团队将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践行“深耕自主可控技术,驱动产业新质生长”使命,强化“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电鸿”深化高水平技术成果转化,为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贡献出更多广州颐能的积极力量。